第29屆北京奧運謝幕了。據稱全球有逾五份之一的人在電視熒幕前觀看這項體育盛會,相信那16天的競賽宣傳已將其主題:「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深深烙印在大家的心裡。
奧運的確是個地球村,把世界各地人民的距離拉近。又在此全球環境日益緊繃的當兒,人類只擁有一個星球的意識也越來越強,若再不加以愛護恐怕就要步上自我毀滅的道路,然而,這是否意味著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個世界, 分享同一個夢想呢?
中國這個新興的亞洲經濟巨龍把主辦奧運視為百年盛事,並將之當作向世界宣揚中國的良機。顯然這項耗資逾400億美元的超前體育布局,已完美地融入市場機制而與西方工業社會並肩共進了。
通過51枚金牌的奪取,超越了美俄等傳統強國,中國的夢想已成真;完全擺脫了東亞病夫的形像,並在世界定位為新體育大國。而中國之外的華人,包括我國華社,在某一個層面上,似乎也分享了這個夢想的喜悅,雖然马来西亚只獲得一面稍令人欣慰的銀牌。
只要我們的頭腦保持清醒,我們都知道全球化不能把世界歸納為一,以申辦奧運來說,雖然聲稱為13億人民共同的願望,但中國國內社會的差異不會因此而消失。例如藏獨和疆獨的聲音,即使是處於一黨專政之狹小民主空間中,仍於奧運前後吸引眾多的關注。而那些因奧運而被迫遷的北京老百姓,以及奧運期間被遣返家鄉的農民工,恐怕也未必分享奧運所帶來的夢想。
至於世界各地的社体仍然要長遠地活在各自非常特殊和不一樣的世界中,明顯的,奧運的主題曲無法在我們的深山內陸及全國或全球各地原住民社會中奏響。而肯尼亞首都內羅畢的貧民窟, 或巴基斯坦喀拉刺和巴西聖保羅城的窮苦人家,也不能欣賞那些由大導演張藝謀等團隊所呈現的開幕與團幕禮中的光影與聲响。這些社會低層的人群還是要在惡劣的居住環境中為生存、溫飽和安全而奮斗。
出身德國的環境學者兼綠色運動顧問薩其斯(Wolfgang Sachs)說得好:「地球只有一個,但世界卻不相同。」他把同一世界同一夢想的理念追溯到啟蒙運動,指西方社會有意通過理性與宗教来改造一切「荒蠻」社會,他們的夢想就是要使其周邊及殖民地社群和不文明的人口,接受西方的文明與救恩,以所謂「西方人的負擔」來改變或同化各地的社會。
薩其斯在他所編著《發展詞典》中,批評自二戰以來,聯合國所推行的發展理念去達致同一個世界的夢想,直指那呼吁避開世界之不同為去歷史性(ahistorical)和去地方化(delocalized)的發展盲點,(即無視各地的歷史背境與地方情境的差異。)他稱此為西方本位的現代化,將多元化、多樣化的世界單純化。
顯然29屆奥运主辦當局所致力的正是這個已推行了60多年的西方式現代化的夢想,他們巧妙地顯現了中國國家的力量,也成功激起許多中國人民的自豪感。当地有評論預測下一屆倫敦奧運不可能超越北京。
中國中央電視國際台的一名主持人,在訪問前英國首相布萊爾時,老想套他說出倫敦的壓力感。但布萊爾畢竟是個老練的政治家,完全不為所難。他一方面贊賞北京的表現,讓全球進一步認識中國古老的文明與現代的發展。另一面則平和地道出大英帝國曾經鼎盛過,也許2012年奧運的耗資比不過北京,但卻一點也不用擔憂,因為倫敦是個大都會,大可呈現其兼容並蓄的各種文化色彩,並會將重點放在展望未來上。
布萊爾的回答猶如四兩撥千公斤,勾引世人期待4年後另一個體育盛會,而不是停留在北京的峰頂上。不過有趣的是這位工業革命發源地的前國家領袖,所傳達的是對多元性重視的信息,不是堅持一個世界一個夢想。
讓我們期待一個新的具前瞻性的奧運主題吧!如果我可以建議的話,本文的標題:「一個地球,多個世界」如何?
东方名家 4/9/2008
Wednesday, October 14, 2009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