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隆坡淡江高級住宅區土崩慘劇的責任追究上,房屋部長黃家泉以「天意」來推搪,故然令人難以接受,但這並不是說事故與天氣無關。眾所周知被稱為「不測之風雲」的氣候,因人類社會活動正在發生重大的變化,熱帶與亞熱帶地區的一些地區下降更多的雨水,就是其中一例。而劇烈的風暴和異常的乾旱及寒流卻發生在世界的另一些地方。
近年來,我國社會的問責意識,可說是有了一定的提升。可是,對全球升溫與氣候變遷的關注尚嫌不足。淡江事件發生的時候,正是聯合國氣溫變化公約綱領(UN-FCCC)締約國14屆大會(簡稱COP14,於12月1日到12日假波蘭的波茲南(Poznan) 舉行)期間,但有關的報導卻鮮少出現在本地的華文媒體。
犧牲原住民人權
2007年12月在印尼巴厘舉行的締約國13屆大會(氣溫峰會),曾熱烈討論將森林議題納入各項氣候協約內。這是基於森林的消耗貢獻20巴仙的溫室氣體排放。會議通過設立一項約束全球升溫的新機制,那就是「減少來自森林消失與惡化的(溫氣)排放」(Reduced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and Degradation,簡稱REDD)。新機制涉及各類森林土地應用與保護的考量,旨在改善管理以減低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
在過去的一年中,政府與非政府組織皆展開相關的研究與探討,希望在14屆的大會中為具體方案做出定奪。科學研究顯示古老的原始森林與濕地森林保存有最大量的有機碳。重植林與單元樹木品種的園坵,雖然也通過光合作用回固碳,但效果不如多樣化的自然原生林。
環保組織與人權團體認為REDD的正確理解與落實,對保存生物多樣性和減排溫室氣體,以及對當地社群的福利,都會帶來正面的效果。但他們也提出警告不可以此機制來取代其他的約束如工業排放。比如碳交易或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容許高碳排放工業國向低排放國家購買碳排放量,或推行綠化(植樹)項目以換取碳積分(Carbon Credits)。這種交易對排放總和的減少是無補於事的。
國際非政府組織,如英國的蕨葉(FERN)、日本的自然之友、挪威的雨林基金會和荷蘭的兩端(BothEnds)曾聯合發佈文告,提醒所有在南方推行的REDD項目必須是與北方的減排努力同步進行,而不是用之取代後者的減排責任;並強調這項機制必須配合其他的保護努力,如生物多樣公約、抗衡沙漠化公約,以及森林管理準則如歐盟所推動的「森林合法執行,施政與貿易方案」(Forest Law Enforcement,Governance and Trade,簡稱FLEGT Scheme)。
淪為財團工具文告也指出REDD的推行,萬不可犧牲原住民人權,他們擔心森林的保護措施會對當地居民造成負面的衝擊,或把原住民邊緣化。這是因為習俗地缺乏法律的明確保障,一旦森林「碳存身價」增值,可能導致林地爭奪戰,把當地人民排擠出外。
不幸,這項公民社會所擔心的事,卻在14屆大會上發生了。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和美國(又叫CANZUS集團)雖然贊同將REDD機制納入氣溫協議中,但反對承認原住民與當地社群的權益。這四個國家在去年9月也曾拒絕簽署聯合國原住民人權宣言(UNDRIP)。那是因為承認習俗權將牴觸他們的國家法律。西方非政府組織與國際原住民團體聞訊已群起抗議,並發動簽名反對CANZUS的立場。
再者,波茲南的氣溫峰會為了方便森林碳排放的評估,而議決略去地裡土壤的碳排放,只計算地面以上的碳存量。這將鼓勵濕地的開發,如生產生質燃油。濕地國際(Wetland International)等環保團體對此大表反對,因為開發濕地(包括泥煤地)種植園坵的固碳功能,補充不上由於濕地排水而釋放的碳與沼氣所造成的溫室效應。換言之,濕地種植可能為減排帶來負效果。
顯然,新機制將提供另一項商機,為業者帶來巨大的利潤。
如果因而淪為財團的工具的話,則REDD的原本用意將會遁失無遺。14屆氣溫峰會上的500名國際青年代表也聯名呼籲把REDD當作保護森林和穩定氣溫的機制,而不是為了贏得利潤。
看來,這項新機制的意義與效能還是充滿爭議的,而全球人民還得繼續面對逾加激烈的氣候變遷,淡江山坡的管理也就更加棘手。
东方名家 23/12/2008
Wednesday, October 14, 2009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