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乡溪语/黄孟祚专栏】2004年11月,当俄罗斯总理普丁签署京都协约(Kyoto Protocol)时,缔约国二氧化碳的总排放量才超过全球的60%(最大的排放国美国至今仍拒绝缔约),而达致了一个有意义的协定水平。这项已生效一年的协约,其第一阶段的承诺期为2008--2012年。缔约国必须采取有效的步骤在这段期间减少碳的排放量于1990年的水平内,这是指工业国而言。
到了2012年,发展中的缔约国,尤其是正在迅速工业化的大国,如中国、印度和巴西,也得采取同样的措施,来减低碳排放量。有关措施包括开发和应用替代(可更新)能源与工艺,有效率的能源使用与需求方面的管理等。
最近,六名巴西与美国著名科学家发表文告,强调天然森林的保存为协约成功的钥匙。在一篇题名为《热带雨林消失与京都协约》的文章中,他们发出新的呼吁,要求富裕国家付偿热带国家来减低森林消失的速度,以缓和全球升温。他们争论称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碳的排放,同时又可保存生物多样性,以及为京都协约建立一种政治的支持。
在上世纪的最后十年中,热带国家的伐木活动和林地表面的消失,为全球增添10%至20%的温室气体。单就巴西和印尼每年因森林的消失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已相当于协约第一阶段所承诺减少量的八成。
按照京都协约的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一个缔约国的碳总排量若是少过所设定的底线水平,便可将余额同其它超越底线的缔约国交易,获取金钱或其他形式的补偿。
这些科学家认为目前发展中国家人均碳排放量远比工业国低,若要求他们现在就减少排放实为不公平,也不实际。然而,若要让协约达致一个长远的效果,就必须放眼考虑2012年以后的事,而开始制定第二阶段的承诺。对于目前快速发展的国家而言,提前的准备是必要的。而清洁发展机制的运用是项可取的办法,为保存天然林的国家赢得交易的赊帐(Credit)。
其实碳交易已不再是新的论点。只是许多发展中的热带国家尚未加以重视,就以我国来说,仅存的砂拉越内陆原始林,仍然遭受无情地砍伐。全国保留林地如国家公园及野生庇护所的面积,不及总森林面积的5%。
将眼前经济成长当作优先顺序发展政策,毫不留情地把最后的“原野”变质。几十年前我们就已评估,保住可存留的森林,其益处远较将之砍伐来得大。例如提供水源、新鲜空气和各种生物资源。还有那些不能以金钱来评价和供审美的景观,以及陶冶性情与培育精神健康的绿色生态,都是不可取代的大地功能。
今天大家对生态旅游已耳熟能详,森林既能利用又可保留。这不是比砍掉其中的一些树木赢取短暂的利润,却造成不可持续的长远破坏,来得更加划算吗?何况摆在前方的京都协约承诺,可为保存的的森林换取长远碳交易的优势,在清洁发展机制下,使目前只惠及少数人口的伐木利益,就显得微不足道。
南美洲的苏利南(Suriname)于1998年决定将全国10%的面积划为自然保留地。这项措施已赢得国际社会的支持,使该国在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努力上,获得联合国技术与经费的援助。奎也内(Guyana)的政府也采取突破性的保育政策,让社区人民参与保存传统的土地。同时容许国际非政府组织或基金会获得森林保育的租用权。而保育国际(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在哥伦比亚(Colombia)推行“自然交换债务计划”(debt-for-nature swap)。这些国家显然为自己建立了将来进行碳交易的优越地位。
人口分步稀少的砂拉越与沙巴,本来也具有同样的本钱,规划出10%或更多的林地,作为保留区。遗憾的沙巴的自然林地已剩无几,而砂拉越的最后一片原始森林正在获得所谓“可持续林地管理”签证下,面对同样的噩运。当地的本南人(Penan)正入禀法庭力抗伐木,寻求公正。也许有一天醒过来的政府领袖,会猛然发觉,本南人所坚持的完全正确。
Friday, October 9, 2009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