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乡溪语/黄孟祚专栏】观察家认为,石油峰期(Peak Oil)的理论在每桶原油价格达到100美元时,就获得了证实。这就是说,全球需求已经超过了供应;日益减少的已知石油储备,已不容许再提高产量。
夏威夷州立大学的毕力斯(Shephend Bliss)撰文指出,随着石油峰期而来的是粮食与水源的峰期。半年来,我国及全球的消费表都在忧心戚戚感受粮食价格加速上涨;某些主食产品涨幅甚至高达40%到70%之间,缺乏购买力的穷户因而大量增加。按粮农机构的估计,目前有八亿五千万人正站在挨饿的边缘。
粮食峰期(Peak Food)一词乃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名农民兼作家贾方士(John Jeavons)最早引用。他说,粮食峰期实际上是联系着其他四项相互交织的危机而来,那就是可耕地峰期,水源峰期,石油峰期和全球暖化。这种种的巅峰,看来真的要把我们带到高处了(High!)。高峰之后,前方的路途就只有下坡了。
过去几十年间,工业化的农业藉着新科技消耗大量燃油和水源,使粮食产量不断倍增。许多社会为此大肆夸耀本身的成就,以为从此可以不必再为吃饭而担忧。
今天事实证明,工业化的农业已不能持续。目前的社会由于过分依赖石油和水源,又加上农商财团的操控,令传统农业不能立足,也因而使粮食失去保障,造成全球供应短缺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石油是工业发展的主动力。燃油上涨牵一发而动全身,正全面推高所有东西的价格,因为各类物品在生产或运输的过程中都少不了石油,油价继续上涨,各个领域都可能要面对灾难性的后果。即便是像美国这样富裕的社会,也有许多贫穷的人要面对饥饿。一名食物救济中心的负责人林舍(Don Lindsay)对《纽约时报》的记者这么阐述说:“当人们到添油站看到价格显示器上跳跃的数字时,就会担心早餐、午餐和晚餐都要随之跳走了。”
目前这些救济机构因捐献的减少和粮食价格扬升,已不足应付许多需要招待的贫穷人士。自6月4日我国政府减少汽油津贴以来,对于许多驾车人士来说,最感到心惊胆破的地方,恐怕也非添油站莫属了。
水源战争实已发生
按斯德哥尔摩水源学会估计,农业用水占全球人类社会淡水用量的七成。尤其是工业化的粮食生产,若缺乏水供,就必严重地受约制。正如50年前石油峰期理论在西方社会不足为人所信一样,水源短缺之说对今天热带多雨的国家而言,也引不起关注。然而,对其他国家如非洲及澳大利亚的某些地区,干旱已令原本的田地失去生产力。另外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因各种用水(工业、家庭、城市)的相互竞争,淡水变成了稀有资源。观察家认为,水源争战实已发生,例如在跨越国界河道间建水坝,已引起国与国之间的纠纷。
许多可耕之地早已因人类社会的其他活动而缩小,如建造房屋及公共设施,或推行经济发展项目,好像建大型水坝和开发高尔夫球场等,其中不乏最适合生产粮食的良田。还有错误的管理和污染使许多土地失去生产力,如水土流失或土壤盐化等。目前全球最大的挑战是气候变化,极端的气候使更多农用地面对新一轮的压力;全球升温也使可耕种之地带移位,或造成更多的虫害和缺水事件。
在上述危机之前提下,粮产下降似乎已成定局。即便是采用更好的农业科技,也要因人口的不断增加而赶不上需要。近年来关心人士在提倡持恒农耕法(Permaculture),以多元化种植保持土壤的生产力,还有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有机农耕(Organic Farming),也属于同样的理念。今天油峰理论家之一海因堡(Richard Heinberg)呼吁采取“去工业化”务农方式(de-industrilization of agriculture),让更多农民和乡村居民重新生产粮食,以解救目前的缺粮危机。
周前到八打灵再也11区文运企业购书时,发现我的好友人称Pak Chong的出版家在房屋空地上种起蔬菜来,而且还不时送给一些到访的朋友呢!马来西亚环境与工艺中心(CETDEM)曾发动城市居民在后院种菜活动。古巴前总统卡斯特罗在美国石油禁运及失去前苏联的石油供应时,仍能渡过缺粮难关,就是因为发动全民参与粮食自给计划,而获得很好的成果。相信古巴的经验可让各国借镜。
写到这里,我正琢磨如何把后院的一些洋灰覆盖敲打掉。
Saturday, October 10, 2009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