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乡溪语/黄孟祚专栏】当人类把自然生态当作资源看待时,地球就像一家经营生产的公司;人类希望无限量地开发所有可利用的地球资源及其服务的功能,但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和消费模式的改变,这个不会增长的物质世界就要面临一个极限。
两年前,一项千年生态评估(Mille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对全球自然资本做科学的审计,研究显示地球的24个生态服务线中,有15个遭削弱,就是被不能持续地应用。换成商业的语言来说,这家“公司”的24个部门中,有三份之二的营业状况,出现赤字。只有四个部门赢利,而另外五个在不同的区域则表现赢亏参差不齐的情况。
是项审计很清楚地说明,“地球公司”有了大麻烦。参与审计的华盛顿州立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政策的罗沙教授(Prof Eugene Rosa)说,即便是各国皆提高能源有效使用率四倍,也不会有足够的自然资本来应付富裕社会“照常营业”的需求。
多11个地球也不足以应付
千年评估向全球社会传达了一个很清楚的信息: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跟随美国人的平均消费水平生活,则需要四到五个额外的地球资源才能应付需求。另有人估测,若全球人民都过着欧美上层社会的生活方式,即便有再多11个地球, 恐怕也不足以应付。
目前的危机是,富裕的社会不愿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认为贫穷的国家人口增长得太快,才是真正的威胁。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逐渐富有起来的中上层人士,正努力跟上西方社会,甚至有过无不及;资本主义的消费精神被视为合理的“美德”。
今天,超支及过度利用自然资本的例子比比皆是。就以养虾业来说,较早于二、三十年前,台湾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最先推行,接着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也跟进。这些地区的养虾业包括马来西亚都曾一度达致良好收成;但在大片红树林沼泽地遭砍伐开辟后,这项密集的人工虾场都面对疾病侵害,不能持续生产。
世界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都曾慷慨贷款融资给这些极具破坏里的水产养殖业,为富裕社会提供美食。研究显示,泰国南部的养虾场的平均生命年限为五年;过后由于水源的污染,若要继续经营,必须间隔休息,以致在经济上不可行。
红树林是自然灾难的防护器
众所周知,红树林具生态重要的服务功能,不但可净化水源,又是沿海水生动物的栖息地,对渔民的收入致为关键。生态学家告诉我们,导致20多万人口死亡的2004年杪印度洋海啸,许多受影响地区因红树林遭破坏,而加深了灾难的杀伤力。健康的红树林是自然灾难的防护器。
一项统计各地养虾业的帐目显示,每公顷开发成本约5500美元(约马币两万元);若将其造成的环境与社会成一并记账的话,则每公顷实价要高达约三万六千美元(马币126万元)。如果环境资源的开发都考虑这项实价账目的话,生意人就必然会改变这种投资的决定。
很遗憾地,许多急功近利的资本家只顾及私利,没有将环境服务价值加以量化考虑。更糟的是这种游击战式的投资,未必合乎现有市场经济理性,即使是将环境与社会成本外移(Externality),如养虾业者的短暂收成,也多没有经济效益可言。
很多时候,或许这些财团乃志在获得土地使用权, 正如我国发展政策所提供的土地分割优惠,往往没有按市场的规则。有些养殖场在不能持续养虾时,就改变行业,例如淘沙,并开始了另一次的环境资本消耗工程。
如果一家公司必须耗损资本来取得收入的话,必然是走向破产的路了。比如一家畜牧场为达致收入目标,必须出售乳牛或种牛的话,则过后其生产力就肯定进一步弱化。
以华盛顿为基地世界资源机构(World Resource Institute)的主任兰甘娜丹(Janet Ranganathan)说,“至今人类都在牺牲土壤、水源和生物多样性,摄取自然资本,来获得至大的粮食,木材,石油和广物资源。”这种行为正把地球推行破产的边缘。她指出,自1980年以来,世界上有将近35%的沿海红树林%遭砍伐,越南的情况最糟,有八成红树林“失身”给水产养殖业。
该机构主席拉什(Jonathan Lash)呼吁人类社会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去接受这种根本的改变,以挽回目前不可持续的自然资源经营方式。
Saturday, October 10, 2009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