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乡溪语/黄孟祚专栏】六月中旬,英国石油(BP)发布《世界能源统计评估》,声称全球已证实的石油储存量,按目前的消费率尚足够40年的开采。这项根据各地官方数据的评估,再次将石油年限往后推延。
然而,以伦敦为基地的“石油消耗分析中心”(Oil Depletion Analysia Centre)的科学家却认为,全球石油生产会在今后四年达致高峰,之后将迅速下降,并会时世界经济与我们的生活造成巨大冲击。这群科学专业并不认同石油公司的乐观态度,他们警告石油枯竭日期的到来,要较政府与石油公司所愿承认的来得早。
按“油峰理论”(Peak Oil Theory),我们的石油消耗量将赶上油田的发现,并要开始采罄已探测的石油储备。消耗分析中心的首脑坎贝尔(Colin Campell)说,便宜和容易开采的石油高峰已于2005年来过并走了。今天即使将那些比重较大的石油和深海及两极地下的油田,都一起加以计算的话,高峰还是会在2011年到来。
大部分石油分析家都赞同预测油田枯竭的钟形弧线(Bell Curve),那是半个世纪前一名蚬蛤公司的地质学家休伯特(M King Hubbert)按数学模式所创立一项理论,又称为休伯特弧线。
他是分析一个已探知的油田来,刚发现并开采时,生产量就快速上升;到了一个生产高原期,就会因储存量的减少而迅速下降。当时休伯特估计美国的石油产量会在1969年达到高峰,但却受尽那些主张石油储备无限说的“乐观”人士的嘲讽与揶揄。事实证明,美国本土的石油生产已于1970年达高峰,此后不曾上升。
人口大国石油消耗量快速增加
我们都很清楚,自从人口大国尤其是中国、印度及巴西的工业起步以来,世界石油的消耗量已快速增加(当然这些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油耗,还远不及发达国家)。英国石油公司的评估显示,世界油耗自1990年代下半期以来直线上升,今天我们每日平均油耗为八千五百万桶。按最保守的估计,到了2030年全球每日油耗需一亿一千三百万桶。
目前,已知全球石油储备的三分之二是在中东地区,全球石油的需求正越加依赖这些国家的供应。曾经服务过数家主要石油公司,包括英国石油、蚬蛤、美浮的坎贝尔称,当他担任石油公司首脑时,他从来不说真话,因为那是游戏规则。他指出,至今中东的油备都被高估;比如去年科威特的一名记者发现一份文件显示,该国真正的油备只有所说的一半,伊朗已于今年开始分配生产,说明了石油储存量已在下降。
即使是最大的油产国沙地阿拉伯,该国石油公司的前任主席Sadad Al-Huseini也曾向《纽约时报》表示,自2002年以来,沙地油产由每日七千九百万桶,逐年每日增加二至三百万桶。他认为沙地油田不可能无限量地增产。
英国《独立报》评论员豪登(Daniel Hawden)警告,一旦供应与需求出现差距,油价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变动,他估测需求超出供应时,即便是一个很小的差距,也会把油价推高到每桶100美元,到时世界性的萧条就暴发了。
评论指出,我们应从1970年代的油价飚升取得教训。当时石油生产减少5%,价格就上涨400%。我们可以预测今后只要油供减少10%-15%,所有依赖石油的工业国经济都必瘫痪,因为大多数农业机器都要依赖石油来开动,农药肥料等也需要石油来生产。大多数以朔胶为材料的工具产品如电脑、手机、水管、家具、穿着及各样日用品包装等,也都是依靠石油生产的。
生产一辆汽车消耗20桶汽油
创造业更是需要大量的化石能源。美国的一项估计说明一辆汽车的生产平均至少要耗费20桶的石油。各种金属产品的生产包括铝、钢等,以及化妆品、染发剂、油印墨、和各样药品的制造,无不需要化石能源。当然还有大部分的交通和运输业,也仍然依靠石油。
即使是可更新能源的配备,机件、如太阳能热板,风力发电机组,水力或潮汐能源的螺旋机组等,还是要依赖石油来生产。
总之,现代的生活方式仍大量依赖石油;到目前为止,替代能源所取代的只占一个很小的部
分。科学的警告远不及商业消费主义的说服力,显然石油公司所提供的乐观假象,已使社会对危机感到麻木。
处在无天然灾害又得天独厚享有丰富自然资源的我国人民,对即将来临石油短缺的冲击,恐怕还没准备面对,更谈不上应对的能力。可不是吗?我们所喊叫的,包括在野党和一些公民社会,似乎还没有超越要求更多石油津贴和反对提高过路费的层次。政府所关注的也不外乎如何挽救国产车和增加汽车的销售。
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日前发布的2007年财政年度报告透露,我国油产将与世界同步于2010年达至峰期,并将在三年内供不应求国内的消费。遗憾的是, 目前的方案仍然只是希望到时获得进口石油。请大家说说看,从那里进口?可进口多久?什么代价?
Saturday, October 10, 2009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