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乡溪语/黄孟祚专栏】九月中旬用一张幸运抽奖得来的机票到中国旅行(首次参与旅行团的方式出国,延了半年经《三思而后飞》——参看前文),路经新建沿海城市深圳时,读到SK-II化妆品化验发现含有不利健康的成份的报道。当地有关当局立即下令产品下架,稍后北京,上海和香港等地也纷纷跟进;销售商必须在数周内付款于退货的消费人。
回到家门时,不再看到同样产品的广告在电视台出现。但却在10月1日的《星洲日报》看到全版的SK-II广告声明,自称产品符合卫生部标准与规定,并引用美国博士专家说,含微量残留成份的铬及钕是不可避免的,但不会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伤害或危险。
前一段时间SK-II广告在我国电视台打得很猛。我对它的广告言话不十分好感,因为充满肤色的歧视。今又发现在这个Boleh的土地上,厂方仍然可自打保票保证刊登安全的广告,让可疑的产品续在市场上畅行无阻。难道我国消费者的抗毒能力有别吗?还是我国的法律和科学出了漏洞?
槟城《消费人前锋报》9月份月报暴露我国逾九成受化验的面包含超量的防腐剂,其所含丙炔酸(Propiolic Acid)超越法律所允许的五倍,其中两家快餐店的汉堡包防腐剂分别超标1.5倍及3.6倍。
另一边厢卫生部立即否定槟消协的报告,并公告人民放心吃面包。贸消部劝告国人勿轻信非政府组织。这么一来,消费人可有些不知所措了。在西方国家民意对非官方资讯的信任远超过官方的报道。我国未听说有过同样的调查,会不会是官方的言论较易为公众所接受,目前尚不清楚。
这两种相左的说法显示科学在不同利益团体的手中,会得到不一样的结论。我们都知道科学并不中立,它往往要看所提出的问题和所要的答案来定夺,而且科学工作者只是为出资者提供服务而已。科学结论不全面及失误的事件时有所闻,例如1920年代美国杜邦公司发明氟氯碳化物(CFCs)时,的确证实新产品对人体无害,又不会燃烧;直到近半世纪之后,英国气象科学家洛夫洛克(James Loverock)才发现它是破坏臭氧层的元凶。这也说明科学方法所得来的知识只是局部的,至于科学资讯的诠释又是另一回事。
厂方为保护自己的利益,作某种隐瞒的诠释已不是新鲜之事;他们还可以用金钱叫科学家说出所要的结论呢!
国家卫生部理当为了公众的利益,例常监督市场上的产品,遗憾的是,诚如我国消费人权益运动人士佐希费南德斯(Jodie Fernandez)所言,马来西亚是个“亲商业”更甚于“亲消费人”的社会;好像忘了每一个人都是消费人。
对我国政府来说,许多非官方组织往往被视为与政府作对。就以面包含超标防腐剂事件来看,槟城消费人协会的努力似乎受嫌干扰政府部门的运作。部门本身的跟进化验行动,受质疑只是回应槟消协的检验报道。还有,其他的食品安全案例,如蔬菜的化学残余, 罐头豉鲮鱼致癌物和面类食品含超标硼酸(boric acid)的官方处理方式,都为消费人留下种种疑云。
卫生部若能采取不同的态度,如与没有既得利益的消协合作或对话,必然会增进公众的信心。在目前消费人运动仍然软弱乏力的我国社会中,公众仍要生活在各种不定因素和欠明确资讯的风险中。这种情况若无改变,则每三人中既有一人癌病人的日期,肯定要更快来临。消费人可要好自为之了!
Friday, October 9, 2009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