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October 10, 2009

我们距崩溃临界还有多远?

【犀乡溪语/黄孟祚专栏】近月来两项重要的国际环境报告已更加明确地告诉我们,全球升温的趋势正将这个唯一可载托生命的星球,推向不可挽回的毁坏。


二月联合国政府级气温变化专案小组(IPCC)所提供的最新报告说,在本世纪内全球气温将要上扬摄氏1.8至4.0度,并会致使海水升高18-59厘米(7-23吋)。较早一年前英国大气层科学家罗夫洛克(Lovelock)就已在新着《盖姬复仇记》中称,挽回全球暖化的趋势已太迟了,我们只能准备最坏的到来。他非常悲观地估测到本世纪来时,恐怕会有亿计的人将因之无法生存而消失人间。

澳洲一名尖顶的海洋与气象科学家策曲(John Church)目前发表观点说,极地冰体的溶解和海平面的上升正在加快速度:“我觉得我们已经非常靠近(崩溃的)门槛情况很是令人不安。”

北极这格林兰岛与南极的病棚在近年来的观察中,明显地看到不可挽回的崩塌断裂和融化现象。卫星图像显示其体积不断缩小。世界各地高山的冰帽和冰川也不断上退和溶解,包括亚洲的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南美洲阿根廷的乌普萨拉冰川和非洲基利马扎罗山等。其中消融最快的要算是南极半岛的冰棚。

极地冰棚的溶解冲淡了海水的盐分含量,使冷温的海水不至下沉,因而干扰了海洋暗潮的流动。少了这些高纬度冷温水流的调节,低纬度尤其是赤道海域的表面水温越来越高。这变化有影响海水养分的输送,不利海洋生物的生存繁衍。这种赤道周围海域水体温度的上升,就是气象科学家所谓“潜伏热量”(Latent Heat),将长远的影响地表升温效应。

四月的一份由科学专家小组所发布的研究指出,目前的全球温度已较工业革命(250年)前升高了摄氏0.8度,而人类所能承受的最大风险是摄氏2度的升温。那就是说我们只有1.2度的距离就要濒临最大的风险极限。

之前大部分的气温估测都以大气层中的温度效应气体为指数。新的研究指出这种气体效应(Aerosol Effect)不是单独的原因,而必须也把“潜伏热量”加以计算,所以有些科学家认为IPCC的预测过于保守。

气体效应造成复合循环式升温

目前大气层二氧化碳的浓度已达到382ppm(百万份)较工业化前高出了36%,而其他温室效应力更强的气体如甲烷和氮气化合物(NOx)尚未计算在内。科学专家小组报告称,海水所储存“潜伏热量”也造成空中水蒸气的增加,进而强化大气层的温室效应,也就是说气体效应所造成的升温不是流线型的,而是复合循环式的。科学家警告目前这种复合的升温效应只是源自1970年代之前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所致。即使我们现在立即停止排放,过去所排放之气体的效应还是继续影响我们的未来。

我们处于绝对风险区

目前没有人能说的准到底什么温度是崩溃的临界点(Tipping Point)。实际上,我们已经处于一个绝对的风险区。一些导致加速升温的活动趋势包括西伯利亚常年冰冻土层(Permafrost)的开发与解冻,中国的快速发展与煤燃料的大量增加,全球各地的更多车辆上路和热带雨林的消失及林火,还有泥煤地的开发,特别是马印两国油棕种植的大幅度增加,也将为升温添增压力。

先进国家有意将事态的严重性轻描淡写。然而,集合各项的气象科学报告,我们肯定要在下个10年内达到关键的门槛,随之而来将是不可避免的各种气候灾害。如果我们继续无肆地排放,人类必不能逃避那摆在我们前面劫数,文明或将崩溃。显然升温超越摄氏2度,已势在难免。

科学专家小组认为我们必须在今后10年中,每年递减一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然而,遗憾的是当前世界政治领导的决策方案仍不着边际。欧盟最近决定承诺在今后40年内(到2050)慢步减少60%到80%的排放量。而京都协约只要求发展中国家减少排放5.2%。目前减排的重点乃放在碳交易(Carbon Trade)上。良知的科学家和许多环保组织已指出,碳交易的措施容许多排放国向少排放国购买排放量,目的在于保护化石能源工业,方便其现有的经营方式,但这对可更新能源的回扣和减低碳的总排放毫无帮助。

环境评论家蒙比(George Monbiot)说:“抗拒气候变化运动与所有以前的公共抗议不同;不是要充裕,而是紧缩;不是要更多自由,而是更少;不是要对付别人,而是自己。”

“消费至上”造成气候变化

的确,气候变化的问题是“消费至上”所致。富裕的国家不愿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而发展中的国家又要追随同样的富裕。这些试图满足个人欲望的消费主义,使情况难以改变。人们宁愿驱向断崖也不要牺牲或放弃些眼前所享有的。而这所谓生活水准却又未必是素质的提升。例如无休止的购物、频密的海外旅行、不断扩大的房屋和崇尚汽车文化等等。

显然21世纪是气候变化的危险世纪。不仅是我们的下一代,即使是我们这一代也要面对不安全和充满灾难的前景。

不论是政府还是个人,当前我们都已不能避免为自己及全人类和地球的前途作出新的抉择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