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14, 2009

世紀飢荒將在油峰後重訪

二戰後的65年以來,人類物質生活獲空前提升。隨著國家經濟與政治的改善,科技的進步及國際合作的承諾,大規模的飢荒已不再發生。雖然仍有些國家如非洲的乾旱地帶,經常面對缺糧的困境,但國際人道援助可將情況緩和。

今天豐衣足食的社會似乎忘記了近代歷史中的飢荒事件。1840年愛爾蘭的馬鈴薯失收,導致150萬人死亡。據分析,偏食所造成單一品種的種植,在氣候變化時 容易受病害侵襲,而當地所生產的玉米卻輸往外地(英國)。筆者於兩年前遊訪愛爾蘭時,當地友人告知,大部分愛爾蘭人每日仍然有一餐不能沒有馬鈴薯,只是不 再固守一個品種。

能源缺乏導致饑荒

同一世紀中的惡劣氣候(厄爾尼諾效應),尤其是1 8 7 6─1 8 7 8年及之後的年間,飢荒橫掃數個大洲,人口密集的大國如中國、印度、巴西、阿根廷、東非與南非都深受傷害。當時中國的清政府無能,據估計餓死的人數在 900萬至1,300萬之間,而印度也死了500萬人。

厄爾尼諾與拉尼娜交替出現的乾旱與多雨的氣象,使19世紀間歇性的飢荒持續到該世紀末。其他受害的國家也包括印尼、菲律賓、越南、韓國、俄國南部,以及南太平洋島國。當時的飢荒又因蝗災、傳染病和林火而加劇社會的苦難。

20世紀的數起飢荒,提起來也照樣令人心驚膽跳。例如1932─34年在蘇聯因政策錯誤所導致的飢荒,死亡人數高達500萬,類似的失誤在中國大躍進時(1958─61年)經不過乾旱打擊,造成糧食不足,死了至少兩千萬人。

縱觀過去兩個世紀的大飢荒事件皆因氣候所引起,又由於政治和社會的失誤,致使生態與疾病失控,在有限的科技能力和知識欠缺的情況下,使災情加重。

眾所周知,石油是現代科技的原動力。今天世界人口劇增,糧食供應的問題,基本上是藉石油而獲得解決。目前全球油產已達到峰期(Peak Oil),也就是說今後的產量將逐步下降,這是因為石油非可更新能源,其儲備有採罄的一天,而替代能源不可能完全取代石油所有的功能,尤其是在農業、石化 業和交通運輸業方面。而眾所期待的生質能源(biofuel),也有一定的局限,甚至因與糧爭地為糧良安全帶來新壓力。

當今正值全球經濟衰退之際,石油價格低迷,並為消費人帶來假象,以為石油仍然充沛。國家社會不在意節能和可更新能源的開發。但我們都清楚,石油價格 再度上漲是必然的事。兩三年內一旦經濟復原,油價就要攀至較去年高峰時每桶140美元更高的水平。這是因為目前油產量已達到一個高原狀態,即每年270億 桶(1990年為230億桶,1950年為42億桶)。根據數項石油評估,估計到了2020年將降至200億桶,2030年150桶,2040年90億 桶,2050年50億桶,人均石油分配也將大幅下降。

何以應付石油枯竭?

當石油供應不足時,農業生產會受直接的影響,而捕魚的活動也必大量下降,或回返前工業時代的狀況。儘管目前的國際社會已建立起一定的應急能力,為缺 糧的社群提供援助。而一些國家在氣候事件暴發時也備有內部的機制來協調,如中國的南水北調工程,或暫緩目前華北省份的乾旱危機。

然而,在人口增長持續的情況下,全球糧食需求必要在石油減量後,面對分配不足的問題,何況變遷愈來愈大的氣候與水源短缺土壤惡化的問題,在今後30-40年間,必然加劇糧供的挑戰。

在過去的100年間,由於石油的大量汲石油終將枯竭,而替代能源未必能滿足農、漁業需求,屆時人類可能面對饑荒。圖為一位批發商在日本東京築地魚市場檢查冷凍金槍魚。

取, 使人口的增長達到3倍。顯然,石油是世界提升人口乘載容量(Carrying Capacity)的主要因素。油峰與糧峰論者認為,我們應以悲觀的態度來看人類社會的前景,否則飢荒厄運再度降臨時,我們未做好準備,那麼災情可要比前兩個世紀更甚。

年前筆者在馬來亞大學的一段時間裡,曾問友人借來腳踏車在校園內行使。回返家鄉前還車時談到無油時代來臨的課題,這名友人抱持樂觀的態度說,油產是 逐漸減少的,適應也可以逐步完成,我心想也許吧!可是當糧供逐漸短缺時,我們可否同樣適應,少吃或不吃不喝呢?難道可將人體基因更迭,注入光合作用的 DNA,像植物一般,自行營造能量?

按《石油崩潰生存之道》(Surviving the Oil Crash)作者彼得谷才(Peter Goodchild)的估計,在2050年前因飢荒所引起的非自然死亡人數將達到30億,而到本世紀末時,可能達到40億。也許這就是自然機制調整的一種 方式,雖然是殘忍的,但或許可讓地球生態得以喘氣與休養生息的機會吧!


東方名家 ::6/03/09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