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9, 2009

烟霾重谱嗅觉认知

【犀乡溪语/黄孟祚专栏】八月份的第一个周末在加影参加《国家机关与公民社会的再造》研讨会时,烟霾状况开始恶化,可见度变严重时不及一公里。由于没有公布空气污染指数,一般市民不甚了解其对健康的危害。官方只笼统地声称全国八个地区的空气处于不健康的水平。较早时,大部分媒体都用很小的篇幅劝告公众减少户外活动和多喝水。

数年前,虽然烟霾已出现多次,公众对其所可能造成的危害,似乎仍然没有什么概念。当晚我们从一间餐馆用完晚饭返回新纪元学院时,加影已完全迷漫在朦胧的夜色中,可是周末的街景依然热闹,许多人悠闲地在路边和开旷的摊子享受食物和喝茶谈天,烟霾似乎未打乱市民的生活节奏。

次日,应研讨会主办当局的安排,我同其他外国讲员同游布城。当天虽然艳阳高照,但烟霾的状况并无改善,而我却是唯一戴口罩者,俨然像是全布城唯一神经有问题的人物。同行的友人想买口罩,也找不到门路。

1997至1998年的区域性烟霾后,我的肺与嗅觉器官对微尘及较强烈的气味(包括香水),特别敏感起来。虽然医务用的口罩无必保证保护功能,但至少对微尘的过滤有一定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可提高保健意识。医学知识告诉我们,那不能被阻挡的尘埃进入肺部之后,就不出去了。研究发现,经年累月地吸入像烟霾之类的微尘,或在十多年后爆发严重的病情,绝无挽救的可能。对于已患上气喘及支气管病的人,往往会立即便病情恶化。报道称8月7日到9日间,数个诊所的气喘病例爆增150%。这么说来,患上尘埃与气味的敏感症,可叫人加足预防与保护措施,还是项祝福呢!

嗅觉是人体认知系统的一部分。正如其他感官功能—听、视、味、触觉一样,嗅觉对人性的塑造有一定的效果。不知道经常光临我国的烟霾是否会像谎言,经过多次重复后就变成事实一般,而被认为无妨。还是由于嗅惯了烟霾味,不再感到呛鼻。

芝加哥味觉与嗅觉研究基金会的Alan Hirsch说,我们的嗅觉较视觉更易叫人受骗。他指出,人类的嗅觉能力在童年的时候就已奠定。他在一项跨越文化的研究中发现,在1930年以前出生的人,自然的气味可令他们回想起童年。而往后十年出生的人,则多是从一些人工的气味中去回忆童年,例如玩具材料和喷射机燃料。

Hirsch说,在现今的时代中,人类对自然气味的感受已不如人工气味,例如富裕社会人群普遍喜欢人造皮革的气味,致使真皮的产品不得不加入与人造皮革相同的气味,以赢得消费者的心。他又称,用香水的女人可令男人错觉她的实际年龄,而美国赌城拉斯维加斯的酒店在赌博机器上放置一瓶香水,发现可增加银币收入45%。我们相信相同的效果可以让加入香气的杀虫剂销售得更加快。

出生于婆罗州1950年代婴儿潮(二战后)的人,同自然气味接触的机会,当然不会少过美国1930年代的社会。因此人工气味不能令我回忆童年。近年的嗅觉敏感症,也叫我的爱人颇有微言,让她平白损失了6年青春。

按照Hirsch的理论,我国及本区域其他国家199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很有可能会把这人工加自燃的烟霾气味,充作一项主要的童年回忆之介体。

不断从邻国吹来的烟霾,说明了以经济成长为优先考量的土地发展计划(开辟油棕园地)是不可挑战的。这不单是因为发展已成为了时代的新神明,也是由于人类的感受器官已与自然分隔,取而代之是人工改造的环境与气味。我们的认知能力正迅速被重新塑造。可不是吗,这个带有几份浪漫的迷朦烟霾,不是已经令我们感到相当自在了吗?说不定学童还会继续期待烟霾带来的学校假期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