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14, 2009

巴當艾因補選而聞名

引言:提名前兩周以來,朝野政黨各路人馬就開始陸續前往這個名不經傳兩排店屋的魯勃安都巴剎,其中不乏重量級的政要人物。數年前這裡也曾「熱鬧」過,那是因為從邊界另一端流入大量木材。


隨著前議員杜比林翁丁(Dublin Unting)的逝世,巴當艾(Batang Ai)州立法議席將與吉打的武吉士南卯及霹靂的武吉干當同時于4月7日進行補選投票。

「艾」(Ai)是伊班話「水」的意思。巴當艾乃魯巴(Lupar)河上源的主流,與印屬加里曼丹的卡布瓦斯(Kapuas)河分別在邊界山脈的兩側注入婆羅洲北面與西面的南中國海。

達雅族群的歷史學家告訴我們伊班人,大約是在3、4百年前從山脈的另一邊遷移到艾河流域,又由此分佈到砂拉越各地。當然那時並沒有國界可言。今天砂州各地的伊班都追溯其祖先是來自巴當艾。

在目前的行政規劃下,巴當艾是屬于斯里阿曼省(原叫成邦江鎮,在1974年一組共產黨人員放棄武裝斗爭在此簽署和平協約后而改名)魯勃安都縣(Lubok Antu)。對于許多伊班族群來說,巴當艾仍然是前白拉昔政權所劃分的第二省,也就是本地伊班人的歸根所在。他們也認為第二省的伊班語是標準的依據。

按 選民民冊,巴當艾共有合格選民8,010名,其中約30人逾99歲,最年長者已110歲,這恐怕是選委會沒有做好他們的工作。較早在06年砂州大選時前選 委主席拉昔在選舉觀察組織(Mafrel)暴露詩巫一名108歲的選民時,曾駁訴說這名超高級選民到時可能會履行公民義務。次日當媒體刊登老嫗孫子站在已 逝世30年的祖母墳前的照片時,選委主席立即從古晉飛回首都,而整個競選期間不再踏足砂州。雖稍后曾答應修正選民名冊,但移悛漪O三年后的今天,問題仍然 未加以糾正,更令人稱奇的是,這些「超靈」選民都擁有精明身份證的新號碼。不知會否「托身」出現在4月7日的投票箱前。看來,選舉觀察志願工作者,還不能 放鬆片刻。

提名前兩周以來,朝野政黨各路人馬就開始陸續前往這個名不經傳兩排店屋的魯勃安都巴剎,其中不乏重量級的政要人物。數年前這裡也曾「熱鬧」過,那是因為從邊界另一端流入大量木材。國際非政府組織環境調查團體(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on Agency,EIA)在高峰時曾追查出每個鐘頭37輛的木桐卡車越境而過。后在兩國同意約制非法販木的協議下,才堵住了這條老鼠路。

外來者不論是從古晉或詩巫驅車從卅幹路轉進魯勃安都分路時,都會看到巴當艾水壩的指示牌,原來這也是砂第一座大型水力發電站的所在。

1981 年6月剛任首席部長的泰益瑪目在一輪演講之后,按下一個鈕,800公尺外的一個山體爆炸開來,6億令吉的水壩工程宣告開工。這座于1984年建竣高85公 尺弧牆闊675公尺的高壩,將艾河的飲泉湍流(伊班語叫Wong Irup)截攔,並創造一個淹沒8,500公頃土地與森林的畜水湖,26座長屋約500家庭3千人受影響。其中5座長屋只部份土地被淹沒,他們選擇不搬 遷,其他21座長屋居民分別兩批于1982年及1984年被迫遷往,下游魯勃安都巴剎附近。

「為了國家發展當地人民必須犧牲」,這是我們 最熟悉不過的說法。按砂博物院于1978-79年間所做的一項調查,當地52.3巴仙的居民不願搬遷,32.2巴仙同意按政府的指示,另14.7巴仙則不 確定,那些同意者認為政府的意願不可抗拒,或因為他們的領袖已作了決定,另一部份則有條件地點頭,就是要能得到他們所要求的賠償與安置。

我 們要求部份的人為了所謂國家利益而放棄本身的權利是合理的嗎?世界水壩委員會(World Commission On Dams)強調受水壩影響的人民應被認定為是項計劃的首先受惠者。然而巴當艾居民並沒有獲得應有的照顧。他們被淹沒的土地每依甲只獲600令吉的賠償,而 那些未淹的土地卻只得300令吉。農作物及果樹的賠償也少得可憐,例如橡膠每棵18令吉,榴槤77令吉,胡椒25令吉。

雖 然當局給予每戶11依甲的土地(2依甲種稻,5依甲種橡膠,3依甲種可可及1依甲作為家庭菜園)。但這遠不及他們原來所享有的,根本不能維持一家7、8口 的生活。加上沒有了狩獵與捕魚的場地,使他們的食物來源大不如前。再者新農作物未能立即收成,而當時的可可又面對蟲害(可可蛾)的侵害,迫使他們返回未受 淹沒的前農地去耕作。而絕大部份的家庭則必須出外打工,到民都魯、汶來、新加坡、西馬等地。遠者甚至到墨西哥去,離鄉背井只為了謀求生計,而移居人民所分 配得的土地卻至今仍未獲地契。

一項在他們遷移后5-7年間所做的調查顯示,八成的居民認為他們以前的住家比較容易賺取生活。

至于房屋方面,移置人民可從原有的舊房子獲得8000令吉的賠償,但這不是以現金交給他們,而是做為新房屋的首期付款。每個單位(Pintu)的價格為3萬 5千令吉,扣除首期付款后,每戶還得付還2萬7千令吉,可獲貸款每月付還120令吉為期25年(利息5.5巴仙)。到還完時,總計為4萬4千令吉。按當地 居民,他們所獲得的房屋只有原先的一半面積,而且材料、地板較差劣。若將同樣數目的款項交給居民,他們可以建造更好的居所。較早時他們都獲允許分配到免費 的房子與水電供應,但遷移后一切都不一樣。他們初到新地時,連房屋都還沒有建好,因而被迫自建臨時居所,或暫住在尚在建造中之新長屋(長腳屋)的樓下。居 民的不滿是可以想像的,也因此他們皆拒絕付還貸款,當局最終只好不了了之。

顯然,受影響的人民並沒有從水電計劃中得到好處,他們必須付還水電費,否則就被切斷供應。最諷刺的是,當時他們還得付還每單位47仙的電費,較全國任何地區都高昂。

移置人民故然在新地方獲得一些交通的方面,可由陸路銜接政府的服務,如醫院、學校等。然而這不能算是水電計劃的貢獻,因為那是人民應得的。如今巴貢水壩移民也面對同樣甚至更糟的待遇。還有即將興建的姆倫等12個新水壩的移置計劃,仍然沒有改善的跡象。

看來,巴當艾補選的確是個試金石。

东方名家 30/3/2009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