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October 10, 2009

鱼群也须休养生息

【犀乡溪语/黄孟祚专栏】全国七州渔民及渔船船主响应罢捕号召,于12月12日至15日停止出海;罢捕行动旨在要求政府恢复津贴柴油价至6月4日前的每公升马币一元。虽然从12月16日期起,农业和农基工业部已将渔船柴油调低至每公升马币1元30分,即增加马币13分的津贴,但渔民仍不言罢休。


业者认为,国内柴油市场价格自八月以来已六度下降(12月15日止),从马币2元70分减到马币1元80分(12月16日又降了十分),但津贴渔船的柴油价格却没有相应下降。较前的政府津贴每公升为马币90分,而今即便是降至每公升马币一元,也不过津贴马币80分而已。所以渔民认为彼等的要求是合理的。

渔民向媒体表示,津贴不足的高油耗令他们无利可图,使彼等难以维持生计。无可否认的,鱼获的减少与成本的增加,必然影响渔业的操作,对中小型渔船的打击尤为重大。然而,增加柴油津贴能否解决有关的问题呢?这值得各造深思。

与西马稍为不同的是,此次砂州的渔民罢捕行动还有多一项投诉;他们决定在12月20日展开另一次的罢捕,以抗议深海渔船越界捕捞。这项争议已持续了十年,事件起端于政府当局容许新投机业者租用外国配备先进的拖网渔船在本地海域操作,并不时潜越入浅海拉走各类大小鱼只,影响本地中小型渔船的收获,并且破坏浅海的珊瑚礁与海床。

海产资源管理危机

砂州渔民的附加诉求反映了海产资源管理危机。自2006年以来,原本只容许在30海里岸外操作的租借大渔船,已摇身一变成为了持我国合法执照的马来西亚“外国渔船”,俨如拥我国蓝色身份证的沙巴“外劳”一般,享有柴油津贴的优待,配额高达每月三万两千公升,较本地小渔船的二至四千公升多出8至16倍。况且这些深海鱼船的鱼获甚少在本地上岸。

多年来本地中小型渔船业主的投诉,并没有获得当局的理会。砂州国阵当权者认为海洋资源应尽情开发,以获取最大的利润,显然与剥削陆地资源的概念同出一辙,以为海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限宝藏。然而,调查显示,我国(西马)拖网每小时的平均捕获已从1971年的74.5吨降到1997年的18.6吨,减少了四倍有加。同样的,砂海域的渔船也在近年不断抱怨鱼获的下降,特别是自从大渔船入侵以来。

早在1960年代,西方海域就面对过度捕捞(over fishing)的问题致使鱼群数量(fish stock)大幅下降,甚至导致一些品种的灭绝。海洋生物与森林物种一样,原为可更新资源,可是生态环境(包括气候)的变化和过度的采集,可令其补充的速度比不上消失的步伐,或至终失去其自然再生的能力。

作为油产国,我们似乎尚未察觉过度捕捞的危机,以为只要加长拖拉的时间和跟进捕捞的配备,依然可以获取“可持续的利润”。如果渔民们争取更高柴油津贴的用意在于此的话,那么更大的问题恐怕就在不远的前方。

气温变化约制渔业

热带海洋的鱼产本来就不如寒带,因为海水温度较高,含氧密度低,海藻和浮游生物的数量较少,没有充分的食物喂养鱼类。如今面对气温变化致使洋流模式改变,可弱化或斩断来自冷水海域的营养输送带,令赤道海域的渔业潜能大受约制。短视的渔业操作加上腐败的政府和失误的政策,将使情况进一步恶化。

这并不是说目前渔民所面对的难题,不应受理。相反的,政府应从问题的根本着手,正如我前篇文章《油价下滑前削弱后油峰意识》所提倡的,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也必须放在大自然的功能与社会可持续的大前提下来衡量;只有明智的管理策略,才能确保社会的长远好处。

诚如韩国农民利用冬季休耕的季节拥到首都示威请愿,以求合理利益一般,我国的渔民在此风高浪大的日子,大可在抗议中休息(尤其是大型渔船),以让鱼群有喘气与繁衍的机会,消费人少吃些鱼不会就此营养不良,而获得复原的鱼群却有利于有效率的捕捞,节省精力和燃油。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