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October 10, 2009

原住民传统知识的隐忧与希望

【犀乡溪语/黄孟祚专栏】我国的土地开发与应用方式,包括将山区林地及湿地转换为园丘,特别是油棕种植,对生态与社会皆带来诸多负面的冲击,如土崩、洪水和社会冲突。这些活动造成生物多样性下降,以及其所衍生的气候变迁和全球升温的问题,也引起了国内外极大的关注。


目前砂拉越主流模式的土地开发遭受环保与人权团体大力谴责;大型单元(单一品种)种植被认为对环境健全与社会公正会带来长远的后遗症。尤其是使原住民失去土地和传统文化。

然而,最近我们发现某些原住民社群本身的想法与行为,也同样令人担忧。由于砂州政府只承认耕用之地的习俗权,有些原住民开始将社区共用林清除,以寻求官方承认。至于树木的砍伐是否带来经济效益,或能否在清除的林地上种植适合的农作物,却是他们次要的考虑。由于按照传统的概念,砍伐林地是开拓习俗地的最重要证据,彼等希望借此活动保住他们的习俗权益,不至于被外来者抢走土地。

当今最高法院的诠释已全面承认原住民的习俗地,包括祖先传留下来的所有地域领土(territorial domain),习俗权被否定的担忧,实际上已消除了,大可不必赶着破坏自己的林地来达致保卫的目的。

其实,原住民自有一套管理森林与土地的传统知识。新近的研究发现,这种知识有许多可采取的原则,与现代主流的发展模式相比,具有更大的可持续性,例如修耕制和多元种植,因而吸引了许多注意,或可依据此智慧制定更好的生态管理方式。

传统知识逐渐淡忘

学者豪登(Kristen Howden)将原住民传统知识(traditional knowledge)定义为:“一项依照古代传统的资讯管理系统,联系于‘社群’文化艺术的表达,相关物质生活与环境的管制,以及规范个人与团体的行为。总之,传统知识在根本上是与(现代)西方理念相对立的,它乃遵凭原住民社会本身的思绪与意念。”

每当我们到峇南内陆拜访时,本南人都会在森林的小径途中殷切地告知相关可供健康与治疗之用的药草植物。问起他们为何阻止伐木公司或园丘公司进入时,他们的回答是明晰的,那就是因为森林可提供他们不单是生活必需品,包括可换为金钱收入的林产品檀香木,也是他们社会价值,灵命生活和身份意义的所在。显然他们不会破坏这种生命的基础,也不可能像卖母亲那样,将森林土地让给别人。

可是许多受现代发展概念影响的原住民,开始渐渐地遗忘传统知识与价值观。一部分原住民社会的领袖如砂达雅全国联合会(SDNU)领导人在联邦法院肯定原住民土地先在权时,呼吁社群把握时机开发自己的习俗地,否则就不应该谴责政府和发展商利用他们的土地。由于这项呼吁没有具体说明如何开发,令人担心社群人民会否采取主流的种植模式,而不是依据传统的知识来管理森林与土地。

另一位砂达雅伊班协会(SADIA)的负责人也称,希望其族人尽快砍伐自己的林地以保护习俗权。这些发展理念可同样令环保与人权人士感到心寒,一旦原住民放弃了传统的价值与知识,他们的生活与权益至终也要流失在现代化的发展中。

然而,这并不是说他们应该生活在原始状况,如前首相马哈迪所言,作为供外人研究的活博物院。其实所谓传统知识乃有机的或说活性的,它一直以来都在演变之中,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和符合社体本身的需求。

只是在此21世纪社会与物质环境皆在快速转变的当儿,原住民社群需要更大的智慧与应变能力,才能保住传统知识并将之发扬光大。原住民文化既已传承了数千年,就必然有其生命力可以继续下去。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目前生了重病的社会与地球,极需从可持续的价值观与可展望未来的文明中去寻找新的亮点。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