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乡溪语/黄孟祚专栏】湿地的主要特征在于其处于缺氧的情况下,使其已枯死的植物树干及枝叶和根部不致完全腐化。由于长年积水,其演变过程将大量的炭物质储存,形成一个大仓库;这种现象在热带的泥煤地(Peat Swamp)尤为显著。
据估计,全球泥沼地的面积约有四百万平方公里,散布在不同气候的区域。目前人类对这种湿地的认识尚嫌不足,许多湿地仍未为社会所认同,以及将之视为无用的荒地。
现今,科学鉴定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有效的碳储藏室,单是泥煤地的碳含量至少有5500亿吨,相等于全球土壤中碳成分的30%,或大气层中碳气体的75%,以及全球森林生物量(Biomass)的双倍。在热带地区湿地的碳储存量最高是一般矿物土壤的十倍。其长期的累积在自然的平衡上,达致碳隔离 (sequestration)正面的成长,有助稳定大气层中的碳浓度。
然而,人类的干预行为很容易令这种自然的碳元素交换失去平衡,把储存在湿地中的碳排放入大气层中;例如农业,林业及其他目的的排水工程,致使原本处于缺氧状态的泥煤,暴露在富含氧气的状况中,并开始迅速腐化将其碳元素气体化。此外,挖掘泥煤充作燃料和肥料等用途的行为,会更快地将碳排放到空中。这样,原本为碳冲刷盆(Carbon Sink)的湿地,就因而转变为碳排放的源头了。
当湿地里的炭物质排放入天空后,就以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一氧化二氮(N2O)形态漫游在大气层中。这些气体具有众所周知的温室效应,令地表温度上升。湿地保护组织已提出警告,即便是看来很小的生态水文改变,也会导致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关研究显示目前人为的干预(特别是排水和火患)已使湿地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当于全球工业的排放。
破坏湿地抵消工业减排努力
近二十年联合国通过京都协议,正致力于减低工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工业国希望能够在2020年时,减排目标可达到较1990年的水平少5%。尽管这个目标被批评为于事无补,也令人质疑其可及性,但工业减排的努力还是受到各国重视。然而,近年来湿地的大量开发与迅速地遭受破坏,不但抵消工业减排的努力,还要因湿地从碳冲刷盆变为排放源头,而大幅度增加空中的温室气体,并造成更严重的全球升温的问题。最近几年全球极端气候的事件愈加频繁,就是最清楚的说明与警戒。
当今全球气温变化的效应已非常显著,如寒带永冻泥煤土的熔化,沼海湿地因海水上升而遭受淹没,泥煤草原因干旱而荒漠化,以及越来越多的湿地由于雨水过多被腐蚀。
这些因气候变化而造成的改变,又再一轮约制湿地的功能和加深其遭破坏的程度,形成了恶性的循环;例如,更高的温度使湿地泥煤加速腐化,而不同地区过多或过少的雨量,都对湿地原有储碳的功能,带来负面的冲击,导致流失或火患的后果。科学家担心,永冻土的熔解必将大量的甲烷(其温室效应力较二氧化碳强23倍)排放入空中,俨如掀开的潘多拉盒子的盖。再者,湿地的二度恶化,反过来又加深了气候的变化。
东南亚湿地森林半数消失
环保团体担心所谓替代能源的方案,如大型水力发电和生物柴油的生产,如果延伸到湿地生态的话,将严重地影响碳隔离与排放的平衡,同时冲击生物多样性和社会和谐。
两年前,湿地国际(Wetland International)对东南亚一些国家包括我国、印尼和新几内亚的泥煤林地,展开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三国原有的2700万公顷湿地森林中,已有1300万公顷(48%)遭砍伐或被排水作为各种发展用途。按“泥煤二氧化碳”(Peat CO2)的估计,东亚泥煤地的碳含量至少有四万两千兆吨(假定每平方公尺为60公斤)。研究指出,这只是个初步的估计,一旦各地泥煤积存的深度获确定,其实际含量可能还要上升。我们不难想象这么大量的泥煤挥发碳气体所可能造成的可怕后果。
近数年来印尼与我国大量发展园丘,特别是种植油棕树。当大部分较适宜耕种的平原与山坡地被用之后,就转向泥煤地扩展。至今两国的政治领导人与发展商,仍然漠视湿地保留的重要性,以及罔顾湿地开发所造成的环境与社会问题,例如烧芭清理园丘地,每年都为地方及区域带来烟霾之害,而水患的问题也逐年增加。
至于社会冲击除了部分原住民社群提议习俗地遭抢夺之外,一般公众对问题的关注仍然很少,显然是认识和觉悟不足所致;若要等到更大的祸患来临时才开始行动,那就恐怕太迟了。
Saturday, October 10, 2009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